在河南鹤壁市的淇县,有一条历史悠久的淇河,古代称为淇水,它是黄河的一个重要支流。自20世纪起,中国对黄河展开了一系列治理工作。令人震惊的是,经过一次对淇河的改道工程,商纣王的墓竟然被意外发现,暴露在了世人面前。
提到商纣王这个名字,许多人可能会产生一种遥远和不真实的感觉。毕竟,他的历史故事和“暴君”形象距今已有几千年,而且《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对他的描述也使得我们将他视为一种近乎神话的存在。因此,当商纣王的墓被发现时,许多人都不禁好奇:这座墓是否真实?为什么商纣王的墓会沉在淇水之下?
在中国历史中,“桀纣”通常是暴君的代名词。然而,在这两位暴君之间,商纣王无疑更为出名。相比于夏桀,商纣王的结局更为悲惨:夏桀被赶下了王位,而纣王则在牧野之战后败北,自焚自尽,并且头颅被周武王砍下,公开示众,震撼了整个历史。所以,相较于夏桀,更多的文人历史学者愿意以商纣王为警示对象。此外,商纣王身边的宠妃妲己,也是被许多文艺作品广泛传播,形成了“狐狸精”这一极为负面的文化符号。
展开剩余80%有趣的是,商纣王的墓旁,确实还发现了一个名为“妲己墓”的地方,进一步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妲己是否真有其人?
接下来,我们将讲述有关商纣王墓的故事。商纣王最终死得非常不光彩,但周武王攻灭商朝时,却并未彻底消灭纣王的所有亲族。毕竟,纣王的失败,部分原因在于他过度的军事扩张和残暴的统治,而周武王趁纣王讨伐东夷时,攻占了纣王的老家,多少也带有一些“偷袭”的成分。当时,商朝的反周势力依然存在,例如有伯夷和叔齐这两位“誓死不食周粟”的名士,为了抗议周朝的统治,他们甚至选择了饿死。因此,周武王虽然赢得了战争,但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礼仪,特别是在安葬纣王时,给予了他王者的待遇,并且允许纣王的亲族自行决定埋葬地点。
纣王的墓地位于淇县,这个地方古代曾是商朝的首都——朝歌。根据当地代代相传的说法,纣王的墓应该就建在淇水中。值得一提的是,纣王有一位儿子,名叫武庚。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封武庚为诸侯,以安抚那些仍忠于商朝的百姓。武庚理应安排好父王的葬礼,但他与父亲的关系十分复杂。
纣王虽然是一位残暴的君主,但对武庚却有一种特别的偏爱。武庚从小倔强、不听话,纣王对此无可奈何。面对父亲的暴政,武庚并不顺从,甚至常常与父亲作对。然而,纣王临终时告诉武庚,大势已去,希望能在死后将自己埋葬在朝歌地势最低的地方,作为一种“耻辱”的象征。虽然这一请求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纣王如此傲慢的人为何会愿意让自己被埋葬在最不显眼的地方,但其实他这是故意给儿子出难题,希望武庚按照他的“反话”来做。
然而,武庚并没有像父亲预料的那样违背他。为了表示孝顺,他遵照了父亲的遗愿,将纣王葬在了朝歌地势最低的地方,甚至还将淇水的上游截断,精心将其安葬在河床中。这样一来,纣王就长眠在了淇水之下,虽然没有墓碑和标志,但这个地方被当地人称为“纣王窝”。
这段历史虽未在正式的文献中详细记录,但在淇县却口口相传,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故事。明代诗人刘希鲁曾在访问淇县时听闻此事,他为纣王的死后命运作了一首诗,表达了对这段历史的深思。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纣王的墓地并未永远被掩埋。毕竟,黄河流域的河道改道现象时有发生,淇水的水流也时常发生变化。直到现代,淇水东移,纣王的墓才重新显露了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商朝时期的墓葬形式讲究简单而低调,没有像后来的墓葬那样建造大土堆或者种植高大的树木。虽然外界看不出什么特殊的标志,但当人们在裸露的淇水河床上发现一块写有“纣王之墓”的石碑时,墓地的存在得到了证实。
现在,纣王的墓地被淇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当地还给墓地修建了封土,并为纣王雕刻了雕像,每年吸引着不少人前来祭扫。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纣王墓的附近,发现了两座小型墓地。据说,这两座墓是纣王的王后和宠妃妲己的陪葬墓。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位妲己,她是由苏部族进献给纣王的女子,后期确实深得纣王宠爱。然而,妲己是否真如后世文学作品所描述的那样,导致了商朝的灭亡,仍然存在争议。事实上,纣王的暴政和过度的军事扩张才是导致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对待历史人物,我们应当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虽然商纣王在历代历史中被妖魔化,但作为一位大国君主,他在征战四方的过程中也为中国开疆拓土,建立了强大的商朝。尽管他的名声不佳,但淇县依然完整地保存了他的位置和遗迹,也有许多人通过碑文记录商纣王的功绩。
如今,商纣王的墓地就静静地躺在淇水之中,虽然没有了当年的声势,但却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供后人回顾与反思。
发布于:天津市美港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