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殷商是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推出的第二个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览,作为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配套展览,北京市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
展览汇集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38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及重点文物54件(套),涵盖河南安阳殷墟、陕西清涧寨沟、湖南宁乡炭河里等遗址代表性文物 。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因发现大量甲骨文和有铭文的青铜器使中国历史进入可信史时代。甲骨文和青铜器正是这个展览的主体。
距今大约3800年前的夏代,商国的第七任君主、商部落始祖阏伯的六世孙王亥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开始用牛羊帛粟等物品与其他部落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商人”与“商品”的称谓就来源于商部落。
盘庚十四年,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北蒙”名为“殷” 。殷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因而殷都安阳排在中华古都之首。
展开剩余95%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此后百余年来的发掘,殷墟遗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其可观。其中,已出土甲骨文15万片,陶器数万件,青铜礼器约1500件、青铜兵器约3500件,玉器约2600件,石器6500件以上,骨器3万多件。
观赏殷商时期的文物,尽管不是专业,但也是很努力的去品鉴和理解,甚至想象。殷商时代的设计者和制造者,一定领悟到了这世界万物的奥妙,他们是具有朴素的数学思维、物理思维和哲学思维的能工巧匠,同今人相比,先人们做的许多事,几乎都是开创性的,尤其是先人的审美及表达,几千年来的后人难以企及和超越。
看·见殷商,看见的是先人的审美与创造,看不见的是先人迷一般的思维。
青铜斝为方斝,通高43.5厘米,足高12.9厘米,柱高11.9厘米,口长20.5厘米,宽19.1厘米,壁厚0.5-0.6厘米,重7.9千克。口部平面近方形,外侈,沿上置对称方塔形立柱,腹直且深,平底微外弧,四足呈四棱锥尖形,足尖外撇,足之内侧有锥形浅槽,腹部一侧有兽首鋬。殷墟郭家庄M160墓是商代晚期的一座重要墓葬,1990年10月14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发掘 。
青铜斝为方斝,通高43.5厘米,足高12.9厘米,柱高11.9厘米,口长20.5厘米,宽19.1厘米,壁厚0.5-0.6厘米,重7.9千克。口部平面近方形,外侈,沿上置对称方塔形立柱,腹直且深,平底微外弧,四足呈四棱锥尖形,足尖外撇,足之内侧有锥形浅槽,腹部一侧有兽首鋬。殷墟郭家庄M160墓是商代晚期的一座重要墓葬,1990年10月14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发掘 。
铜觥盖,1991年出土于安阳殷墟后岗M9,现藏于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博物馆)。该铜觥盖前端为立雕的鹿头兽面,后端为立雕的虎头兽面。盖面中部有一条长龙形象的扉棱,龙头爬伏在鹿头双角之间,扉棱的两侧饰对称夔纹,整器以云雷纹为地纹,造型生动,纹饰精美。因后岗M9多次被盗,铜觥盖的觥体已遗失,仅存此盖,但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仍展现出了殷商时期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水平。
方彝是中国古代盛酒器,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属庙堂祭祀礼器范畴。其典型器型为长方形器身,带斜坡式屋顶形盖,直口直腹,圈足四面设缺口,器壁装饰兽面纹、夔龙纹等繁缛纹样 。作为青铜礼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彝常与鼎配合使用,形成"鼎彝"组合,承担着沟通天地神人的祭祀功能 。考古发现以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偶方彝最为著名,该器物通高60厘米,口长88.2厘米,重量达71千克,展现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水平。
商妇好青铜鸮(xiao)尊,是商代晚期铜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妇好鸮尊,器身铭文“妇好”,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
嵌绿松石饕餮纹罍,据传1934年在安阳出土,颜值很高,五直口、圆肩、腹部微鼓、下部斜收,器肩部四面中心饰以浮雕式兽首,其中两个中空,可以系带。器腹部四面各以扉棱为轴线,饰饕餮纹,角部较宽,内卷。策展人高红清介绍,这件文物的特点是器表通体铸槽,内嵌绿松石。铜罍整器工艺精湛,色彩瑰丽,在商代青铜器中实属罕见。
发布于:北京市美港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